实用范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统筹推进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4-12-30 17:44:52
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统筹推进的实践与研究[此文共6218字]

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统筹推进的实践与研究

一、时代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既明确了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指明了美育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在加强艺术课程教学的同时,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能培养人的情趣、陶冶情操,培养正确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美育,课堂活动将会变得苦燥乏味,毫无生机,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美育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各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把艺术教育与小学各学科教学整合,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并能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艺术教学与小学各学科整合,可以以美启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美育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美健身,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依据上述理解,本文提出适合小学艺术教学与各学科的“整合原则”。

二、现实意义

放眼二十一世纪,整个时代的进步已使人类实践活动审美尺度的意义日显突出,功利主义已使人厌倦,片面的求真已遭到人性的反抗,审美、立美活动已从狭窄的艺术空间、迅速、自觉地渗透到了生活的一切领域。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也是不完美的教学。教学与审美应该也完全有可能统一起来,二者合则相得益彰,二者分则两败俱伤,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艺术教育与小学各学科整合反映了这一教学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创新的需要。其实施将变传统的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的教育活动,将尽情地展现教学应有的魅力,从而实现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返朴归真——满足人类爱美的天性,使之不再成为强制性的、功利性的行为,而真正成为追求人的自身完美和按照美的规律育人的活动,这是教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标志。国内外从事艺术教育和研究的专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艺术教学中的整合,可包括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同一艺术门类的不同方面之间的融合,所有这些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的融合,还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的融合。此外,也可以包括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融合、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及方法之间的融合等方面的内容。据此,本文对整合原则作了如下定义:运用各种教育与艺术形式所能提供的手段与方法,在某课程的某一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艺术课程或该门艺术课程的其它方面的内容,以便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国所规定的艺术课课时并不比国外一些很重视艺术教育的国家所规定的课时少,为什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是没有别人开展得好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的课时是虚的,人家的课时是实的。比如,国家教委规定初中各年级每周音乐、美术各1课时,但实际上,就全国而言,少开甚至根本不开艺术课的学校起码占一半以上,所要求保证的课外艺术活动时间就更不用说了。日本文部省规定初中音乐、美术为每周各1至2节,实际上,大多数学校主动开足了2节。另有一些国家,虽然规定的艺术课时并不比我国的多,但用来开展艺术课外活动的时间却很充足。另一方面,我们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不高。这一点也许是我国艺术教育落后的最大症结之所在。因此,如何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是我们在制定艺术教学原则时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整合原则的提出也正是首先考虑了这一点。作为一所省艺术师范学校,在不增加艺术课课时与不增设新的艺术课程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形式,在整个的小学学习生活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艺术教育,寓教于乐,这也是我们探索的目的。马克思曾说:“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把艺术教育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易使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                                                    

1.学生主体性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把艺术教育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教学过程就是充满美感的过程,它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状态而达到教学效果,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根本上保证主体活力得到空前的激发。   

2.教育艺术化。

教育艺术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讲究教育艺术,就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进行审美性学习。学生的审美性学习,从理论上讲有三个层次,即“求知欲——自我实现欲——审美欲”。三个层次中,审美欲是最高层次,若在教学中学生实现了审美欲,其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发展,自我实现欲也会表现出来。因为审美就是自我本质力量的投射和发现,审美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去创造美,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艺术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较短时 ……此处隐藏797个字……出来的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示范作用(如学识渊博、气质优雅、聪慧、自信、幽默、真诚,服饰、举止得体等),以及教师的某些爱好、特长和教学“绝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美育资源,也是教师有效实施美育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善于挖掘情意的因素。

  美的东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除了挖掘情意的因素外,还应努力挖拙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推行愉乐教育,变苦学为乐学。愉乐教育又称快乐教育,它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的特点,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对学生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自身的精神需要。

为此,教师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各学科教材的独特优势是实施愉乐教育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小学生初接触小学各学科,比较新奇,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望很高。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优势,制造悬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美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高尚的艺术审美观。对此,实验要求教师做很多探索,有的设计出精美、实用的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有的设计出新奇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把音乐、美术手段引进课堂,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学生长期耳濡目染教学的美,必然会引起其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这种由教学美感所引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在他们心中形成美的沉淀,从而对其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

3.讲求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艺术化, 精心设计美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各种审美活动中去,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的尊重。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总是一个好与差、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安全的环境中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改变目前美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和偏重于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等忽视美育特征的做法,而应该让学生做(动)得多,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

4.创设情景,激励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将美育融入小学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根本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创造美并不神秘,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创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我们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美,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讲中创造美——说一说

    例如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小学英语的许多对话可以说是引起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型结构,训练学生创造美。

(2)练中创造美——唱一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音乐和体育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好动、活泼,喜欢唱歌、跳舞。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就尽量多编、多游戏类活动项目,借助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节奏进行体育转项训练。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从而提高了对体育的兴趣。

(3)画中创造美——画一画

    学完有些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途径。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绘画中创造出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美的形象。如教学古诗词时,让学生根据对诗词的理解,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并涂上颜色,不但能加强对诗词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劲头也会倍增。

(4)演中创造美——演一演

    英语、语文等课本中美的对话内容,童话剧、小说选段等都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在表演中“把这种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美与审美观》语)”,这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方式。教学口语交际时,也要放手让学生演一演,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

(5)仿中创造美——写一写

    在写字教学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写漂亮字,虽说始于幼稚的模仿,但这却是美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指导学生写好字、练好字,写出比较漂亮的字,将“美统一于实用”之中。

教学中学生创造美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收集谦虚的名言、谚语,办手抄报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启发和引导了学生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只要教师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就一定能组织好创造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出美。

《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统筹推进的实践与研究[此文共621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蝉试客文库 www.chanshiwan.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