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辖5个小区,常住居民近3万人,户籍人口8000余人。其中**新村为动迁小区,有2060套房屋,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时面临着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严重,分类意识差等问题。对此,社区党总支主动作为,坚持“先锋**”党建品牌思路,借鉴上海经验,充分发挥自治共治平台的作用,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来,以“一个中心,双向促进,三个培养,四种机制”的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党建+”模式打造针对性“善分类”党建项目,将垃圾分类作为社区党员的必修课,强化党员执行意识,做表率,当标杆,影响带动社区居民,使垃圾分类工作在全体居民中内化于心、外见于行,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文明自觉的“新时尚”。
“一个中心”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先把人心聚起来,垃圾才能分出来。社区推动垃圾分类重点是做好人心的工作,让居民切切实实了解垃圾分类。一是抓好社区党组织“中心轴”,带动“两委”班子、社区党总支发动党员干部争当先锋,志愿者物业紧随其后,推动“滚雪球”效应,进一步撬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二是发扬群众工作“传家宝”,通过“线上推信息+线下做活动”等途径,依靠“绿袖套”行动支部逐户上门反复宣传,心贴心传理念,手把手教分类,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理念、分类知识和操作水平,解决“宣传入户不入心”等客观问题,用辛苦指数换取分类指数。三是用好社区治理“指挥部”,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常态化开展**“半月谈”,问计于群众,求教于实践,构建“PDCA”递进式循环机制,加强问题导向,实时解决难题。结合“三会一课”,用“红色”引领“绿色”,形成以社区为着力点、全民共同参与为基础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
“双向促进”营造绿色共治环境。让垃圾分类从社区治理难点转变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发挥党员干部“领头羊”作用,利用“家园卫士”四大特色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三个培养”使广大党员志愿者自觉成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者、宣传者、倡导者、推广者,示范带动辖区广大群众积极性,以社区治理促进垃圾分类,实现垃圾有减量。同时,与垃圾分类工作同步开展“331”整治、三实采集、扫黑除恶等工作,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提升党建引领下自治能力的契机,拉近社区与居民间关系,提升社区工作人员能力水平,提升居民参与度、获得感,以此撬动社区治理,实现治理有增量。“一增一减”完成双向促进。
“三个培养”凝聚党群广泛共识。发挥社区党总支主体作用,积极在组织实施中“唱主角”,调动各方力量共建共治共享。一是培养思想共识。依托“善文化”课堂及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引导社区党员群众正确认识垃圾分类,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夯实群众基础。二是培养行为习惯。组织社区党员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热心反复做通工作,引导居民“在家源头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促进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在居民生活习惯中逐步落地生根。三是培养长效体系。推行新的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根据垃圾分类工作制定专项扣分和处罚办法,让党员定期联系居民,明确把指导居民垃圾分类作为日常走访联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带着任务上门,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由党支部组织回访抽查,确保真走真教,并进行量化考核,作为年底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一套长效运行体系,确保垃圾分类在社区持续深入推进。
“四种机制”确保工作取得实效。落实“四种机制”核心在于“12个有”。落实协调机制,制作“**新村垃圾分类工作月报”,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和问题,协调做好实时整改方案,做到启动有方案,推进有例会,成效有通报。落实培训机制,延续“小手拉大手”系列活动,突显青少年力量,加强与上海社区结对共建,学习分类经验,分批次分岗位针对性培训,做到人员有分层、内容有分类、形式有趣味。落实管理机制,划分社区干部“责任田”,建立“桶长制”,要做到责任有明确、台账有记录、矛盾有措施。落实监督奖惩机制,设立“流动监督岗”,结合“美丽楼道”“**榜样你我共仰”“垃圾分类红黑榜”等对垃圾分类示范户进行表彰,做到定时有监督、巡查有反馈、实效有激励,增强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将继续在区党工委的领导下,以党建为核心引领,带动推进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社区党员将以身作则,用钉钉子的精神,把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不忘初心的坚持下去,让“绿色”新时尚进一步深入人心、融入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