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农贸市场创建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关系着公众的消费便捷、安全和放心,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疫情期间,农贸市场的各类矛盾在严格管控的形势下显得尤为突出,成为推进放心农贸市场创建的“中梗阻”。
一是历史产权复杂,登记办证存在困难。有些农贸市场产权历经村镇集体、原工商部门混资,到划归国资,以及上年开展的村改社区工作,原村所有的集体的房屋、土地、设施设备、存款、债权等资产发生变化,出资人信息需要变更,另外涉及的市场新建、搬迁等,导致办理变更各类证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村社改革和利益,规范化登记注册前要弄清理顺需花费大量力气。
二是市场缺少竞争,监管部门“被动捆绑”。多数乡镇与农贸市场基本一比一配对,一个农贸市场往往涵盖几个社区的公众日常消费采购,使监管部门对一些有轻微违规行为的农贸市场主体有时存在“不敢执法”、“不能封停”的顾虑,导致主管方和监管部门“角色错位”,监管部门不得不“出人出力”、“跑腿办事”。“家长式”的管理有时对市场经营运行的干预超出职责范围,工作越位,也存在一定的履职风险。
三是管理存在漏洞,多方责任有待落实。一方面是产权方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疫情期间有产权方延期发放第三方托管人员工资,也没有及时沟通告知原因,影响到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托管方也有畏难情绪,对于占道经营、休市消毒等方面,碍于“熟人面子”,不能常态化落实。加之部分经营户存在抵触情绪,认为疫情期间生意难做,占道一点经营也不影响通行,无关紧要,错误感觉日常执法是在为难他们。
四是规划不够合理,封闭管理存在难度。一些从马路菜场演变过来的农贸市场,位于建成区内,人员集聚加之随意停车、摆道经营,交通和卫生状况难以把控。半封闭的农贸市场出入口过多,沿街两旁还有各类商户,加上还有一些供本地村民散摆的临时摊位,管理有难度,要实现封闭型市场需要协调很多商铺,建设难度和成本较高。
对此,基层建议:
一是明确各方职责,形成合力共治。把产权方、管理方、监管方等各个主体的职责划分明确,理顺工作分配,各方管理要建章立制,依法依规才能形成长效稳固的管理局面。各方在切实履行职责的基础上,要以建设好放心农贸市场,打造好“放心消费环境”为共同目标,相互协作配合,相互帮助共治。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优胜劣汰。加强市场间的竞争,加大对管理有序、群众评价好的市场进行宣传和奖励,对管理不力、投诉纠纷多的市场进行约谈、整改,依法处置。同时加大市场内的竞争,对摊位经营户采取经营秩序、卫生情况、消费评价等多维度的信用积分制管理,靠前的减租,末位的淘汰。通过竞争,倒逼各方主体履行责任,加强自主管理。
三是统筹规划布局,管理合理有序。对有条件的区域可以根据位置、规模合理设置多个农贸市场,不仅加强市场竞争,也丰富了公众的自主选择权。并积极协调市场周边村民、商铺,提前摸底,征求各方对市场实行封闭管理的建议意见,做好调整安置工作。同时全面规整农贸市场内部布局,科学规设人行通道,均匀分置人流,设立集中的自产自销经营区,从源头纾解“占道经营”问题。